教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授 > 正文

姓名 尹兆坤
职称 教授
学历 研究生/博士 研究方向
毕业院校 邮箱 yinzhaokun@snnu.edu.cn
性别 籍贯

尹兆坤,山东邹平人,198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德法现象学、形而上学、中国哲学。出版专著一部《现象与遮蔽:海德格尔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阐释》,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哲学动态》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项目1项,陕西省社科项目1项。科研成果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成果奖特等奖。开设课程:现象学导论、现象学专题、西方科学与哲学思维、形而上学专题、古希腊语、拉丁语、柏拉图《理想国》导读、西方哲学史等。

一、研究领域

现象学、形而上学、中国哲学(尤其是周秦哲学)

二、教育背景:

2010——2015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博士

2012——2014 德国弗莱堡大学 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2008——2010 中山大学 哲学硕士研究生

三、工作经历

2015年入职陕西师范大学,2023年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4-2025年牛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

四、著作:

《现象与遮蔽:海德格尔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

五、论文:

现成性或实在——对笛卡尔存在意义问题的现象学研究,《世界哲学》,2025年5月2日

被给予性与空间性——一个关于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的新争论,《哲学研究》,2023年10月25日

现象学形而上学的第三种可能性——舍勒形而上学的实在问题研究,《学术月刊》,2023年6月20日

海德格尔哲学的教育本质,《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23日

类比统一性与匿名统一性——对亚里士多德存在统一性问题的研究,《现代哲学》,2023年3月25日

直观与概念之争——马里翁的充溢现象研究,《哲学动态》,2022年11月26日。

“主体”之后——对马里翁的“被赠予者”的批判性研究,《法国哲学》,2022年9月

笛卡尔的上帝之“无限性”在现象学上的突破——对马里翁与列维纳斯的“无限性”概念的

批判性解读,《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年6月。

被给予性与现象之间隔——对马里翁被给予性原则的研究,《哲学研究》,2021年第一期,2021年1月25日。

历史性的缺失——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批判,《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9年第二期,2020年3月19日。

《伦理学:对当代伦理学的批判性概观》,载于《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8年12月31日;

《借剥夺(Ent-eignung)以获得(Aneignung)——现象学还原的悖论》,载于《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8年7月31日;

《自身与异化——对马克思劳动问题的现象学研究》,载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5月;

《现象学的匿名性与自身遮蔽——海德格尔的后期现象学研究》,载于《现代哲学》,2018年1月;

《Χωρα与存在——德里达与海德格尔对于<蒂迈欧篇>的阐释之差异》载于《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7年6月;

《时-空(Zeit-Raum)与本原(a’ρχη’)——对海德格尔时-空问题的现象学研究》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第七期;

《真理的现象性——对亚里士多德λθεια的现象学阐释》,载于《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八辑,2016年6月30日;

《从实践哲学方向解读海德格尔不妥》,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26日;

《“作为” 结构(Als-Struktur)与自身(Selbst)——海德格尔诠释学现象学中的核心因素》,载于《世界哲学》,2013年第六期。

《范畴直观与形式显示——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前期现象学方法的异同》,载于 《现代哲学》,2013年第一期。

六、项目:

(1)《苏阿雷斯的形而上学及其当代阐释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2)《笛卡尔形而上学的经院哲学渊源及其当代阐释研究》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

(3)《现象与遮蔽——海德格尔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阐释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 项目

(4)《海德格尔的现象性与主体性研究》,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