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讲座回顾:新智哲学“从文本到行动”系列讲座第二期

作者:苏毅冲 王晶 | 发布时间:2025-05-14 09:28 | 阅读次数:


2025429日晚,由我校哲学学院和哲学书院联合主办的新智哲学从文本到行动系列讲座第二期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克罗地亚扎达尔大学教授、国际科学哲学院(AIPS)主席、国际哲学院(IIP)院士尤里·佐夫科(Prof. Jure Zovko),主题为Why does philosophy not become redundant in light of AI development?。讲座由哲学学院宋宽锋教授主持,杨辉副教授、李磊博士与谈,王晶副教授以线上方式出席讲座与谈。


讲座伊始,宋宽锋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佐夫科教授及其学术经历,并代表哲学学院热烈欢迎教授的到来佐夫科教授一开始便指出,人工智能(AI)在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卓越表现已毋庸置疑,AI计算性思维不断刷新人类认知边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将AI“取代”。相反,诠释学、伦理学与美学因其对人类独特经验与价值的关注,将在技术时代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超越算法:诠释学、伦理学与美学的技术时代应答

佐夫科教授以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理论为锚点,指出,从海德格尔的“锤子”到当代的“智能手机”,技术的本质不仅是工具性存在,它更是重构人类生存的“指涉关联整体”,但其隐含的实践智慧无法被AI算法捕捉。接着教授援引伽达默尔诠释学进一步强调,理解是对话与经验不断生成意义的过程。这一观点与施莱尔马赫的“技术诠释”和苏格拉底的“技艺”概念形成呼应,揭示了人类理解中不可替代的具身性与情境性。

针对自动驾驶与基因编辑的伦理争议,佐夫科教授批判AI的“最优解”思维简化道德判断。他提出柏拉图“美善一体”理念,质问基因定制中的“完美”定义权归属,呼吁伦理学从抽象原则回归具体实践,通过公共对话重建道德共识,避免技术时代的价值真空。

在美学领域,佐夫科教授以电影《闻香识女人》的探戈场景为例,揭示艺术中的“默会知识”,如即兴互动、情感张力等具有不可编码性,无法被算法逻辑复刻。佐夫科教授进一步指出AI艺术创作仅仅是数据重组,而人类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未存之物”,彰显审美活动的生成性与诗性。

超级智能的警醒:哲学在技术时代的使命

  佐夫科教授警示AI的风险,他引用德雷福斯观点,强调无身体、无文化的AI难以共情人类世界,呼吁哲学界与科技领域深度协作。主张以“诠释共产主义”作为全球化时代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推动跨文化技术治理。讲座最后,佐夫科教授以海德格尔的“反思性思维”作结:技术的本质是去蔽,而哲学的任务是追问遮蔽之物。在算法主导的时代,哲学不仅不会没落,反而将以更鲜活的姿态,守护人类对意义、自由与尊严的永恒追寻。


现场互动

王晶老师作为本场讲座的第一位评议人,首先感谢佐夫科教授为在场师生带来如此精彩的讲座,同时教授联结未来愿景与现实关切的学术分享引发了她的思考和问题:第一,哲学如何介入由市场与技术精英主导的AI治理?第二,AI的“理解”是否重构海德格尔式具身认知?随后,杨辉老师提出在当今网络时代“信息”极度发达的新局面下,解释学是否有新的变化和应对方式;李磊老师对弱人工智能(ANI)向强人工智能(AGI)进化的过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佐夫科教授一一作了针对性的回答。


   最后,
参与讲座的同学结合各自的思考,踊跃提问在佐夫科教授耐心解答之后,宋宽锋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再次感谢佐夫科教授的到来,全场师生一起合影留念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人:苏毅冲

审核: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