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与厦门大学哲学系协办的第二十一届“哲学之道”博士生论坛在我校长安校区顺利举行。三所高校的哲学领域专家、博士生5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哲学学科前沿与现实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哲学之道”论坛已历经二十一年薪火相传,一届届青年哲人始终践行“哲学观照现实”的使命。本届论坛的三校联合举办模式,既是对冯契先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治学精神的传承,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论述的积极响应。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传统哲学志向,与人工智能伦理、生态危机应对等时代命题相遇,哲学的当代价值得到了更鲜活的诠释。
开幕式:凝聚学术共识
18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文澜楼三段二层报告厅举行,学院博士生王子星主持开幕式。学院副院长李敬峰教授致辞,他强调哲学学科的时代价值与本次论坛的深层意义,鼓励参会者以思想碰撞为哲学研究注入新活力。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李旭辉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哲学研究感悟,表达与同仁共同进步的期待。

图1王子星主持

图2李敬峰致辞

图3李旭辉学生代表发言

图4大合照
主旨报告:聚焦前沿议题
主旨报告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锋副教授主持。三校的四位专家围绕哲学前沿领域进行深度分享,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为参会者带来重要学术启发。

图5郁锋主持
陕西师范大学丁为祥教授以 “中国哲学史中的解读与诠释问题” 为主题,深入剖析中国哲学研究的核心解读方法,为传统哲学文本的当代阐释提供思路;

图6丁为祥教授
厦门大学林育川教授聚焦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规范性内涵”,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实际,探讨其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图7林育川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陆凯华副教授从历史哲学视域出发,重审 AI “生成式理性”,反思技术发展背后的哲学困境与伦理边界;

图8陆凯华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尹兆坤教授围绕 “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与超越”,系统梳理西方形而上学发展脉络,探索其未来发展可能。

图9尹兆坤教授
分论坛报告:细分领域,多元探讨
18日下午,四个分论坛同步开展,分别聚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等方向,博士生依次汇报学术成果,专家针对性点评指导,推动研究思路进一步完善。
(一)中国哲学分论坛一
参会博士生围绕荀子 “化性起伪” 思想、《管子》“平正” 理念、阳明心学包容性等主题展开汇报。点评专家闫雷雷、石娜娜充分肯定了汇报的学术价值,同时针对论文论证逻辑的严谨性、观点阐释的深度提出优化建议,助力博士生深化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理解与研究。

图10中哲分论坛一

图11龚子仪发言
(二)中国哲学分论坛二
汇报议题聚焦金岳霖元学概念、《碧岩录》禅宗公案解读、朱子论 “中” 的内涵等多个方向,雒少锋、邵凡利两位点评老师从文献梳理的完整性、核心观点的深化路径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博士生夯实研究基础,明晰后续研究方向。

图12哲学分论坛二

图13张昊作报告

图14徐东辰作报告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分论坛
参会者围绕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悖论、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当代阐释等前沿问题展开汇报。崔琳菲、郭伟峰两位点评专家从研究思路的完善、论证深度的强化等角度提出建议,引导博士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当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提升研究的现实意义。

图15马哲分论坛
(四)外国哲学分论坛
汇报内容涵盖“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时空概念”“意识透明性的理论困境”“牟宗三历史哲学建构”等议题。田海滨、魏宇两位专家从文本解读的准确性、研究逻辑的连贯性入手,助力参会者深化对外国哲学文本与问题的阐释,完善研究框架。

图16外国哲学分论坛

图17张颖作报告

图18林崧弛作报告

图19蒋阳杨作报告
论坛总结:交流促成长,思辨启新程。
各分论坛结束后,论坛举行闭幕式。现场首先进行优秀论文颁奖仪式,表彰在本次论坛中展现出扎实理论功底与创新思维的博士生。厦门大学博士生林崧驰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回顾了参与论坛的收获与感悟,感谢专家的专业指导与跨校交流的宝贵机会。
最后,学院教师宋琳琅致辞,肯定了博士生群体在本次论坛中展现的学术热情与创新思维,鼓励大家以更开阔的学术视野、更严谨的研究态度探索哲学前沿领域。她表示,期待青年学者未来能产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哲学学科发展注入活力。

图20张昊主持闭幕式

图21宋琳琅致辞

图22林崧驰发言

图23一等奖

图24二等奖

图25三等奖1

图26三等奖2
本次论坛为哲学领域博士生搭建了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跨校、跨研究方向的思想碰撞,助力博士生提升学术创新能力、拓宽研究视野。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校际合作,增强学术互动,为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力量。